2月23日央行进行3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00%,与此前持平。因当日有487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1870亿元,央行逆回购由单日净投放转为净回笼。
(相关资料图)
市场人士指出,近两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逐步由均衡转为偏松,DR001(银行与银行间以利率债为质押物的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价格下行明显,不过存单交投情绪较差,各期限存单收益继续上行。短期市场对资金面预期变化较快,银行间流动性较为依赖央行逆回购投放,预计回购利率或形成新中枢。
资金面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依赖度和敏感度有所提升
南华期货研究院债券分析师高翔指出,从近期公开市场的表现来看,资金面情绪对于央行操作的依赖度和敏感度都有所提升,这样的优点是更加有利于央行来引导市场预期以及情绪,但不确定性增大的同时也会导致金融机构在资金借贷方面变得更加审慎,这可能导致中枢水平的整体抬升。
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一爽表示,在当前资金面依赖于央行短期逆回购投放的背景下,资金面的波动可能仍然较大,未来进入稳态,可能需要等待现金回流完成,或是央行长期流动性释放之后。
国泰君安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当前银行体系超额存款准备金依赖于央行投放,央行逆回购余额接近2万亿或成短期常态,央行投放资金成本构成了银行间市场增量资金成本,DR007难以回落至2%以下,银行间回购利率“走进新中枢”。此外,当前银行体系需要央行适时降准补充中长期流动性。剔除逆回购后的真实超储率或低于2022年同期,银行超储较低叠加缴税等时点,银行间流动性波动放大。
国海证券固收团队负责人靳毅认为,年初以来市场感觉资金“紧”的过程,其实就是多种外部因素推动资金面收敛,叠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力度减弱,引导资金利率回归中性的过程。短期因素消退后,后市资金面波动幅度有望降低,但资金利率逐步回归中性仍是趋势。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谭逸鸣指出,在宽信用政策诉求以及当前趋紧的资金背景下,央行并不具备根本性扭转货币政策的前提,故而对资金面大方向上的判断没有变。央行呵护之下,预计市场利率将回归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而没有大幅上行的基础;但中枢有所抬升之下,资金面波动会加大。
从高频数据观察,当前现实有一定程度的修复,考虑到一季度延续推升宽信用的政策诉求,以及当前缺“长钱”的流动性诉求,3-4月不排除会有一次降准,幅度或仍在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补充负债端以推动宽信用。
多重外部因素推动资金面波动
市场人士指出,财政支出收敛,信贷回暖对银行超储形成消耗等多重外部因素,推动了2月以来资金面的波动。申万宏源首席债券分析师孟祥娟指出,2022年4季度以来财政收支整体延续收敛势,2023年财政存款数据显示财政支出力度进一步收敛,财政力度持续减弱是资金面收敛的重要因素之一。
靳毅认为,2023年财税形势为政府“多收、少支”积累存款,意味着资金由银行间上缴至由央行管理的国库,对流动性略不利。1、2月份是财政“净缴税”月份,税期扰动会比较明显。
另外,1月份伴随经济复苏、信贷持续回暖,信贷数据表现亮眼,“开门红”成色十足,信贷回暖带动资金从银行间流向实体。信用扩张需求的回升,对银行超储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耗,银行融出意愿也受到了压制,导致资金面波动加大。
靳毅指出,2月份票据利率与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倒挂幅度进一步收窄,反映商业银行常规信贷投放依旧较好,“信贷开门红”可能延续,这意味着流动性消耗较快,资金面波动更加明显。
覃汉认为,近期信贷投放主要大幅消耗大行超储,而再贷款申请频率以按月或按季为主,因此央行再贷款补充基础货币与大行信贷投放消耗超储存在时间差,造成大行当前超储偏低、进而融出能力大幅下降。2月份迄今的票据利率显示2月信贷同比或依然较为乐观,市场普遍预期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主要来自政策推动的基建和制造业等,国有大行是此类贷款和再贷款的主力机构,或造成国有大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净融出金额快速下降。
谭逸鸣认为,实体信贷需求快速回暖,银行积极投放带来超储消耗,对应看到银行收紧对非银的授信,整体超储水位下降的同时,资金面分层现象加剧。
中原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周建华表示,1月信贷投放不俗,2月票据利率延续上行或预示信贷持续投放,表现为超储消耗带来资金利率的显著上移,在货币乘数的扩张期,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的概率下降,转而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维持流动性的充裕。
此外,从理财产品二级市场净买入数据来看,2月以来理财产品债券净买入量逐渐增多,反映出已经开始有部分存款重新流入理财产品。资金由商业银行表内转移至表外,也会减少大中型银行的资金融出。
对于后续资金面,孟祥娟认为,短期大幅收紧的概率不大,核心原因仍是经济复苏势头尚未确认、央行呵护资金面的态度仍偏积极,预计2月重现资金面趋势性上行的概率不大,但2月资金面波动加大对短端国债、同业存单等仍有明显扰动。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关键词: 央行逆回购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