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公布了2023年财政拨款的1708亿的研究经费,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本应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却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资料图片)
部分网友指出中科院每年这么多的研究经费,竟然中国没有出现一个科学上的诺贝尔奖,是不是代表着中科院并没有太多的科技成果呢?
部分网友开始关注中国科研的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说明科学技术已经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和重视。
但是这些网友出现的疑问,出发点上是不正确的,原因就是诺贝尔奖并不等于科研成果,一般情况下,诺贝尔奖只是用来奖励科研方面的最新发现,跟当时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有网友认为中科院的科研经费很多,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据华为年度数据报料,华为一年的科研经费就达到了1600亿元,虽然华为是一家科技公司,但相比中科院科研经费还是略有欠缺。
中科院2023年的研究经费并不是全部用在中科院总部身上,而是包括了中科院旗下145家科研单位和下属机构,其中有关科研的机构达到了108家,如此平摊下来1708亿,真的不多。
实际上,中科院自身定位标志着他要承担国家重大的科研项目和技术突破,相关科技研究主要应用于实用型领域方面,有着较强的基础性和广泛性,在顶尖科技发现方面略有不足是很正常的。
中科院的科研成果并不是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少,而是鲜为人知罢了,国人常见的大飞机、航母、神舟飞船项目都有着中科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的支持。
一方面,中科院的科学家并不像明星那样抛头露面,而是兢兢业业地在做着自己的工作,较为低调。一方面,中科院相关的研究部分涉及国家重大机密,即便有着重大的科研成果,也不能向外界公布。
就如同两弹一星项目研究,许多科学家在对人类和社会的贡献上并不低于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如人们众所周知的钱学森,邓稼先等,很多科研工作者都几十年间隐姓埋名,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是否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衡量中国科学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也不能作为抹杀众多中科院科学家在科技研究方面心血和努力的借口。
中科院在推动中国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模式凝聚了众多科学家的力量。并且对同一研究目标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与欧美国家相比,平均科研成本较低,这说明科学成果的转化率较高。
一个国家的科研经费越多越好,只有如此才能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中科院科研经费1708亿只能说中规中矩。除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之外,科技成果还需要集结众多科学家的智慧,进行不断创新才能取得。
至于中国缺少科学方面诺贝尔获得者的原因是很多的,虽然日本和印度当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远远超过了中国,但并不能代表我国的科研水平不如这两个国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中国在科研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过于注重实用性科技的研究和相关科研指标的满足,导致中国在顶尖科技方面创新失去了先机。
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科研的最重要目标就是要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在顶尖科技创新方面不是国家不愿意入手进行探索,而是过于耗费时间,不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需要。
另一方面,西方长久以来的意识形态对立,是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对中国科学家很不友好。在物理化学领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先天不足,而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超越的。
中国在医学或生物学奖的获得者只有一个,那就是屠呦呦,也是立足于她发现了青蒿素对于整个人类有着极大的贡献,而这种发现距离他获奖已经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种种,值得品味。
事实上,中科院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科研合作,并且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科研体系,有着专业化,高素质的专项科研团队,使得中科院在科技成果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这种成就又服务于国家实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中科院在科技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成效,但是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确实存在相应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部分专家学者指出,中科院没有形成系统的经费管理模式,项目审批过程较为繁琐,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容易导致相关科研经费的浪费,也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发现和转化。
所以,中科院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要争取更多的经费,而是需要对内部管理进行创新和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审批流程,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同时,中科院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科研项目之外,其他项目的经费研究可以进行逐步公开,用实际行动打消人们疑虑,同时严于律己,真正做到科研经费专项专用。
网友的质疑何尝不是对中科院发挥自身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期望,这表明国人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所以中科院应该立足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的需求,牢记自身的使命,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为国家和社会人民创造更大的价值。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