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诞生了文明,水同时又在毁灭文明。
(资料图片)
2、人们对水又爱又恨,亦欢亦悲。
3、岷江就是这样一条变幻无常,神鬼莫测的河流。
4、早在秦代,岷江就被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之一,它孕育成都平原,衍生江源文明,堪称我们的母亲河。
5、但它同时又泛滥成灾,旱涝无常,冲毁庄稼,卷走牛羊。
6、岷江两岸的人民上午还在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下午可能就要抱头痛哭,因为丰收的五谷可能已经颗粒无归。
7、因此,唐代诗人岑参在诗歌《石犀》中写道: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8、从岑参的诗中,我们不难想像几千年前的沿岷江而居的蜀人生活状况。
9、而事实上,现实比诗歌更糟糕。
10、所以,历代治蜀者都明白,治蜀必先治水。
11、最早治理岷江的是大禹,他先后治理了江、河、淮、济四渎,惠及九州,造福万民,而他治理的第一条河流就是当时狂放肆虐的江(岷江)。
12、他将岷江当作了他的实验室,采用“疏导”的治水思想,开创了“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经验,继而推广九州,成为后人的治水法宝。
13、继禹之后,蚕丛、柏灌、鱼凫、望帝、丛帝等古蜀王都为治理岷江水患做出了巨大贡献。
14、他们不仅在都江堰地区频繁活动,而且还留下了蚕丛祠,蚕岩关、蚕岩古柏、柏灌台、鱼凫村、望丛祠(后改为祭祀李冰的二王庙)等遗迹。
15、尤其是鱼凫王居然在兵败之后,退到川西,田于湔山(今玉垒山一带),可见他们对都江堰这片土地的感情之深。
16、尽管大禹和古代五位蜀王对岷江治理殚精竭虑,但因为客观原因,岷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蜀人依然时常过着“几为鱼鳖”的悲惨生活。
17、不过古代治水者们的艰辛付出却为都江堰的修建奠定了坚实的精神、物质与技术准备。
18、此刻,时代呼唤着一个大禹似的治水英雄出现。
19、得蜀则得楚正像长城的修建不是为了参观游览一样,都江堰的修建,最初也不是为了四川盆地的农田灌溉。
20、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战争。
21、时值战国末年,时事板荡之际,秦惠王给他的大将司马错一个重要使命:亲帅大军,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22、此前,大夫张仪和大将司马错还在廷上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
23、主张连横策略的张仪认为蜀国不过是与戎狄为邻的西僻小国,攻蜀价值不大,他主张伐韩亲魏善楚,下三川(河、洛、伊)兵临周城,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
24、而司马错恰恰与他意见相反,站在作战地图前,深具政治眼光和军事天才的他慎重而坚定地对秦惠王说:“其(蜀)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船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将巴国与蜀国纳入了秦的版图。
25、于是,秦国把以楚国为主要对象的统一全国的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26、但是,战争需要储备大量的物资作保障,为此,非常重视生产的丞相范睢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成都平原。
27、在人们对地理知识尚不能完全认知的时代,岷江一直作为长江的主流,楚国位于长江中游,因此位于长江上游的蜀自然成为秦国的战略后方。
28、范睢将发展蜀郡的经济提上了重要日程。
29、但是,该向秦昭王推荐了谁做蜀郡的太守呢?范睢陷入了沉思。
30、此刻,蜀国期待一位德才兼备的治水官员出现。
31、冰从何处来公元前276年。
32、这个人来了,他的面目有些模糊,他的身世有些遥远。
33、他就是李冰!冰,历史文献中记载很少,语焉不详,因为那毕竟是一个遥远的年代。
34、他究竟生于何时何地,属秦人、晋人、蜀人,还是氐羌人,是否凿过离堆,导过江流都是学者们曾经怀疑的范围,甚至有人怀疑是否有李冰其人。
35、现存典籍中冰的事迹,最早见于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河渠志》,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堆……”司马迁尽管著史严谨,惜墨如金,然而他所介绍的李冰,因为言语太简,只有官衔和名,没有姓,反而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迷团。
36、班固著《汉书·沟洫志》时,在“冰”字前加上了“李”,这个足以辉耀千古的治水者才有了完整的姓名。
37、晋代江原(今崇州)人常璩在完成《华阳国志·蜀志》时,比较详尽的记述了李冰在蜀治水的事迹,为我们勾画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冰率众修建都江堰的事迹,著名水利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里也做了记述,而且许多典籍中还说李冰曾与战国时代的鬼谷子为友,知天文地理,查水情,还留下了汉代造三神石人镇水的记录。
38、1974年3月3日,事情发生了转折。
39、在都江堰内江河床安澜索桥段下,人们从4.5米深的地下出土一尊完整的石像,引起了整个水利界、文化界和考古界的轰动。
40、石像高2.9米,肩宽0.96米,厚0.46米,重约4.5吨,造型简洁朴素,神态从容,平视而立,眼角和唇边微露笑容,身着秦冠服,手置胸前。
41、两袖和衣襟上,有浅刻隶书题记三行,共计38字,字迹清晰,字内朱砂犹存。
42、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袖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右袖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
43、东汉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
44、据此判断,李冰那时已经作为“神”被供奉于庙宇中。
45、至此,江堰的创建者是李冰已经没有多少异议,但是冰是哪里人却又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46、有学者认为李冰是秦国人,依据来源于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北堂书钞》之记载;有学者认为李冰是蜀人,依据是《蜀王本纪》之记载;有学者认为李冰是巴人,依据是清代陈怀仁《川主三神合传》之记载;还有人认为李冰是逃亡犯人,依据还是《蜀王本纪》之记载。
47、2005年7月7日,两位李姓老人风尘仆仆地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赶到都江堰,他们随身带着一卷长20米、宽0.7米、重5公斤左右的《金山李氏世系图》,李冰的名字赫然其中。
48、在二王庙前,他们点燃了香烛,泪流满面的向先人鞠躬祭拜,然后悄然而去。
49、综合各类资料,我们可以大致梳理李冰一生的行迹。
50、李冰(约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代卓越的水利工程专家。
51、秦昭王时期(前276-前251年)为蜀郡太守,主持设计和兴建都江堰,凿离堆(玉垒山),凿溷崖(今夹江),治洛水(今什邡),导汶井江(今邛崃),开广都盐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52、其实,李冰是哪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四川留下了一座灌溉了两千多年至今仍在发挥效益的都江堰!李冰生于何时,卒于何时也不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目前的资料来看,没有人能真正活上两百岁。
53、但是李冰却已在蜀人心中活了两千多年,而且还将继续鲜活下去。
54、龙是何年伏在都江堰,有许多冰伏龙的传说。
55、其实,传说往往来源于生活。
56、因为在那个认知有限的年代,岷江就是人们眼里一条喜怒无常、难以降伏的“恶龙”。
57、秦昭王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6年,深思熟虑后的秦昭王在他的御书房内拟了一道诏书,那是一道任命的诏书。
58、因为这道诏书,秦昭王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最具远见眼光的诸侯。
59、他的一纸任命改写了那个时代的格局,改写了那个时代乃至当代蜀地人民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历史。
60、其实,他只不过下了一道任命李冰担任蜀郡守的诏书。
61、但是,一个关心民众的官员从此有了一份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权力,对李冰、对国家、对人民来说都是一种幸事。
62、虽然这份任命早已灰飞烟灭,但是因那一纸任命而为我们留下的都江堰还在,它比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任命更生动。
63、大约就在李冰到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74年,他开始着手修建都江堰。
64、岷江出山口那片平坦的区域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
65、修建者多达十万人,李冰则以蜀郡太守和大国工匠的双重身份成为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
66、经过数次溯江而上或顺流而下的认真勘测,李冰决定,用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来构建都江堰的渠首工程,三大工程首尾呼应,三位一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67、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68、而密如蛛网的沟渠则是蜀国农业生生不息的经络与血脉。
69、都江堰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如此庞大的一座水利工程却没有修建一道水坝。
70、李冰没有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遵循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利用山势、地势与水势,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和自流灌溉的功效,实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71、李冰和当时的水利工作者们是非常智慧的,两千多年前,他们就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72、即使到了2273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也依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
73、它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篇章。
74、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75、公元前256年,李冰率领民工耗时18年,完成了这座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岷江这条孽龙终于被降伏。
76、这也是四川百姓奉李冰为“川主”之始。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