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叶孜文 通讯员穗团宣 “虽然在蜜蜂计划实践的这段时间总是早出晚归,但大家的精神都很饱满,都想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张硕说,蜜蜂计划(二期)的实践让他对乡村产业结构、文化价值的认识都更上一层楼。
张硕是蜜蜂计划(二期)59名学员之一,他的想法也与许多蜜蜂学员不谋而合。距离蜜蜂计划(二期)正式开营已过去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乡村运营CEO”们的培育进程如何、他们各自又有哪些感悟,一起来一探究竟吧!
(资料图片)
新青年、新思维
擦亮乡村文旅名片
在花都区怡境文旅-喜花里实践基地,黑板上记录着几名蜜蜂学员们的新媒体运营项目计划,他们正与导师热烈地讨论着乡村民宿新媒体品牌的打造思路。刚刚开始实训不久,他们已在短视频平台开了3场直播,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多个乡村景致视频、旅游攻略等。如何依托农业公园、乡村民宿等现有资源打造一个更有新意的乡村文旅产业,是怡境小组的蜜蜂学员们所面临的挑战。尽管难度颇大,但学员们都将这次挑战当作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必经之路。
喜花里实践基地文创产品。 通讯员供图
“我一直很想了解‘全域旅游’的实施前景。”蜜蜂学员陈健怡对乡村文旅的产业模式颇感兴趣,从前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到最近在绿沃川基地的实践,陈健怡慢慢探索着乡村田园对于现代人精神需求的正向反馈,“对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来说,舒缓的田园生活也是一剂放松的‘良药’。”
“我们鼓励学员们走出去调研,与周边村社的村干部多沟通,挖掘当地的景点、文化产品等。”蜜蜂计划导师表示,蜜蜂计划将培养青年学员作为“乡村运营者”的思维,不局限于眼前的项目,更要主动去对接当地商家、乡镇资源,“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将资源优势最大化,也可以与相近的其他蜜蜂计划实践基地联动,擦亮当地文旅品牌的名片。
科技赋能乡村未来
花都区绿沃川实践基地是一家集智能蔬菜工厂、空中草莓温室等高新科技农业种植以及研学实践、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田园综合体。来到这里的蜜蜂学员们亲身感受到了高科技农业的魅力,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乡村振兴的更多思考。
蜜蜂学员正在智能温室内观察果蔬培育情况。 通讯员供图
“高科技、高成本的农业投入可以让农企在生产和加工方面更有竞争力,但如何做好利润转化、持续盈利也是农企需要考虑的问题。”蜜蜂学员黄清华已有5年的乡村企业工作经验,此次专程从梅州赶来广州参加蜜蜂计划(二期)。在绿沃川基地实训的过程中,他也观察到了做好乡村企业“顶层设计”的必要性,“有了过硬的基础设施,也要让经营模式跟着标准化、品牌化。”
在花都本地长大的蜜蜂学员林子榆对“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路非常感兴趣,互联网短视频和直播技术的发展让乡村运营有了更丰富的实践形式,乘着这股技术的东风,学习数字媒体专业的她在怡境基地做起了新媒体运营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基地负责人带着我们一起做的第一次直播,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在新媒体平台上讲好乡村的故事。”她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美景,帮助乡村文旅进入大众视野。
理想和情怀为翼
“小蜜蜂们”收获了成长
“成长”是许多蜜蜂学员开营以来的感受关键词。对于这半个月以来的理论与实训课程,张硕认为是“干货满满”:“虽然一开始接触到实践基地的工作内容时觉得有点蒙,但在导师的引导、理论课程的加持下,我们开始自发地头脑风暴,慢慢将设想落地为计划。”张硕提到,自己一直有着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打算,但对于自身能力还欠缺信心,而蜜蜂计划为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了一条优秀的成长路径,可以帮助他们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提升他们作为“乡村运营CEO”在品牌塑造、资源整合等各方面的能力。
蜜蜂学员正与专家研讨乡村文旅品牌设计。 通讯员供图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电商专业的蜜蜂学员黄诗华就在校园内与同学一起打造了一个传播非遗文化的小程序,这次通过蜜蜂计划的平台,她得以了解到更多的乡村非遗项目,并与当地从事非遗文化品牌设计的企业家开展了深入交流。对于自己的收获,黄诗华十分开心:“有成熟的产业链经验可以借鉴,感觉自己的视野也变开阔了,想法和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乡村情怀”则是不少蜜蜂学员的另一个情绪切面。正在从化生态设计小镇实践基地实训的蜜蜂学员程伟鑫从小就见证着家人长期从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工作,长大后,她萌生了要“返乡建设乡村民宿”的想法。目前,程伟鑫在实践基地中负责研学线路的设计工作,她希望将来能在家乡的民宿建设上运用到自己在学校以及蜜蜂计划学到的知识与经验。
黄清华说,自己会长期扎根农业,这次通过蜜蜂计划的平台得以接触到许多行业的前辈与老师,他们在产业规划、职业方向等方面对“新农人”的指引是无价的,也将帮助各位有志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更快在乡村站稳脚跟。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