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安。新春之际,上证报记者返乡回到河南老家,从县城到农村,看到不少老年人对晚年生活作出安排,也有越来越多的有工作意愿的老人,来到就业市场,寻找新的人生价值。
帮助低收入老年人再就业更好实现老有所养
(资料图)
春节期间,村里的杉大爷很开心,他在春节期间有了份短暂的工作。
今年村里允许燃放烟花爆竹,小广场上全是孩童们燃放烟花鞭炮后留下的碎屑,村委会请来杉大爷做清洁,既维护了乡村环境,又给杉大爷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我很高兴!”杉大爷说,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太好,年纪大了不适合种地,但也不想只靠政府救济,平时就养养鸡鸭,“村委会知道这个情况后,有啥适合我的活儿都想着我,像打扫小广场,我就早起去清理,保准打扫得干干净净。”
像杉大爷这样没有退休金的老人,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如何为无退休金或低收入的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除了发放补助金外,为有意愿工作的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也是一个良好的方式。
记者了解到,部分市县同家政培训班等职业技能公司,或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合作,解决了部分剩余老年劳动力再就业的问题。比如,县一级人社局、妇联等部门同家政培训班等职业技能公司开展合作,对没有社保的女性提供免费培训,其中就包含了50岁到60岁之间的老年人。参与人参加培训并通过考试,就能得到国家认证的技能证书。
“这个项目是国家出资的,我们免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早教、月嫂、育婴、产康、收纳整理、小儿推拿等。培训通过后,她们(参与培训的女性)能拿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个证是全国通用的,我们也会帮助联系‘上户’(即为女性提供家政工作)。” 一位家政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另一位行业内人士提到,用再就业方式为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低收入老年人提供经济收入,既能够帮助他们减少经济压力,也能够缓解农村地区部分行业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老有所为退休后寻找新的人生价值
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老有所为”,也是不少老年人希望重返职场的原因。
前程无忧招聘平台发布的《2022老龄群体退休再就业调研报告》显示,68%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业意愿强。重返就业市场的老年人中,有46.7%是为了寻求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34.3%的求职者希望通过再就业增加收入,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19%希望发挥一技之长,继续追求职业发展。
“退休后,我本来以为心情很轻松,时间长了也有些空虚。”陈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没有孙辈需要照顾,自己也不太想出市县旅游,退休后三年,陈女士产生了再就业的想法。
陈女士提到,她身边的朋友中,技术类人员退休后,返聘率很高;老师类的,也能找到不少机会培育学生;还有老中医从医院退休后开的推拿馆,每天门庭若市。“但如果不具备一定技能,学历也不高,就没有优势。”
“有技术”的范大爷告诉记者,退休后开推拿馆,仅仅是觉得自己的手艺(按摩、针灸、推拿)“不能丢”。推拿店每周仅开三天,到了寒暑假也不开张。但一开张,范大爷的推拿店往往“门庭若市”。
“我不靠推拿馆挣钱,但有人来找我,就说明我就有用。到了寒暑假,我就陪孙子孙女玩,平时给人做做推拿,还能唠唠嗑,之前我原来医院的朋友来看我,我们还能交流医术,人虽然退休了,但我的心没有退休。”范大爷说。
采访中,记者遇到不少和陈女士、范大爷有类似想法的老人,虽然到龄退休,但这部分老年人仍然想干事,退休也并想终止职业。对于这类老年人来讲,其中的专家型、技术型人才“越老越吃香”。
将人口老龄化挑战转化为社会积极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22年末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来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共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此前提到,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下,我国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这样不仅能帮助低龄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是互利双赢之举。”
业内人士表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安,针对有再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根据其健康状况、兴趣特长推荐适合的工作,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短时、灵活的工作岗位,既满足老年人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又能减轻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院长范红娟建议,加强老年大学建设,推进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向老年人共享教育资源,建立完善老年教育体系,提升“银发资源”的开发层次,把人口老龄化压力转变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