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将至,寿险“开门红”销售如火如荼,增额终身寿险及“年金险+万能账户”成主打产品。机构预计2023年一季度,上市险企有望实现新单和价值同比正增长。而随着需求缓慢恢复,叠加代理人逐步实现“量质双增”,明年新业务价值降幅或将持续收窄。
新业务价值持续承压
(相关资料图)
2022年寿险代理人规模仍在减少,新单与新业务价值持续承压,权益市场拖累投资收益率表现,保险板块业绩不佳。
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五大险企”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842.87亿元,相比2021年前三季度的26199.72亿元有所下降;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65.37亿元,相比2021年前三季度的1855.55亿元同样有所下降。不过,从保险业务收入看,“五大险企”2022年合计实现21255.71亿元,相比2021年前三季度的20414.69亿元略有增长。
机构认为,保险板块下跌源自资产负债两端疲弱。一方面负债端受人力规模萎缩、长期保障型产品需求抑制持续等影响,险企新业务价值持续负增长;另一方面,权益市场波动与利率低位震荡,投资端普遍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寿险新业务价值承压态势持续。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上述“五大险企”的寿险子公司的新业务价值共计545.19亿元,同比下滑26.31%。其中,新华保险和太保寿险降幅居前,分别下滑了48.4%和45.3%。
对于寿险来说,趸交保费规模较小,大多数保单需要持续缴费多年。因此,当客户缴纳了首年保费后,该保单还将在此后多年持续贡献价值。“保费是面子,新业务价值才是里子!”一位熟悉保险行业的财务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一指标也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保险公司寿险业务的潜力。
新业务价值的下行,受到产品结构和精算假设等因素影响。“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新业务可以理解为其每年销售的新保单,而一年新业务价值则代表基于一组关于未来经验的假设,可以简单理解为年化新保单未来产生的税后利润折现到当前的值,可以用来评估一年里售出的新业务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上述财务人士介绍。
兴业证券表示,面对行业变革调整,各家上市险企均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围绕“渠道+产品”的结构调整优化策略进一步深入,集中表现为代理人渠道稳量提质、银保等多元渠道加速布局,储蓄型业务以及康养等增值服务探索创新已成为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稳量提质” 代理人渠道升级
过去,寿险销售主要依赖的渠道是代理人,“人海战术”是行业主要营销模式。但近两年,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多元渠道成为大势所趋。保险公司主动“清虚”,寿险代理人改革更进一步。
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销售人员570.7万人。这一数据比2021年底缩减了20万人,比2020年底缩减了272.1万人。
虽然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倒逼公司主动“清虚”,但是短时间内其实现的产能提升,并不能弥补人员流失带来的新业务展业压力。
“目前主要险企实施的代理人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正在从人力清虚挤水分的改革1.0阶段,向队伍质态升级的2.0阶段转变。”兴业证券预期,2023年险企代理人规模逐步触底企稳,且队伍质态将随改革推进改善,“稳量提质”将为成为行业人力发展的主基调。
浙商证券表示,寿险代理人队伍在更高产能水平上的数量企稳,是负债端业绩改善的核心所在,维持一定的健康人力规模对于业绩的稳定至关重要,人力更早企稳,且产能持续提升的险企将进入新常态,并开启新的良性增长的循环。
开源证券也表示,预计部分险企2023年转型效果将进一步显现,业务模式转变有助于行业及保险公司提升代理人质量、改善业务经营模式、提升行业吸引力、加强新人留存并最终实现代理人渠道升级,整个转型升级过程时间或长于预期,后续关注先行“指标-活动率”,以观察转型进展。
高价值保障型保险产品的需求修复仍存在一定滞后性。东兴证券预判,随着需求缓慢恢复,叠加代理人逐步实现“量质双增”,明年新业务价值降幅或将持续收窄,但需求恢复程度仍受宏观经济等影响,板块投资周期拉长是大概率事件。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
关键词: 渠道+产品
质检
推荐